春晚实时字幕:科技助力听障人士共享团聚时刻
2025年蛇年央视春晚的网络直播中,新增的“实时字幕”功能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。据报道,这项技术是由科大讯飞提供的,标志着央视在春晚的网络转播中首次应用实时字幕。这一举措对于听障群体而言,具有重要的意义,不仅展示了科技的进步,同时也彰显了社会对平等信息权的尊重与关怀,成为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的示范应用。
自1983年首播以来,春晚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,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华人的目光。2014年,春晚被定义为中国国家项目,确保了其直播质量和观众的同步理解体验。在以往的春晚直播中,由于直播环境复杂、节奏紧凑、语言多样,字幕的实时编排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,导致听障人士无法即时了解各类节目内容。往年春晚的字幕需在晚会结束后重新添加,听众只能等到大年初一才能观看有字幕版本的重播。
但是今年,央视与科大讯飞的合作在春晚中实现了这次的“无障碍春晚”。结合AI技术,实时字幕的生成准确、高效,能够实现流畅阅读并保证广电级别的断句体验。这意味着,听障人士在除夕夜,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这场盛会,而不必等待重播的到来。
据悉,本次央视春晚的无障碍转播可在央视新闻、央视频等平台观看,实时字幕的引入主要服务于主持人串词、分会场连线、现场采访及公益广告等环节。值得一提的是,春晚中的中英文对话内容也得到了准确的识别,进一步增强了内容的可理解性。
根据2022年统计,中国有约2780万听障人士,占全国残疾总数的30%。这些人群不仅包括完全失去听力者,也包括因种种外界因素导致的弱听者。以往,听障团体常常通过组织手语翻译或使用一些语音转文字的APP来陪伴春晚,然而受制于环境噪声和语音辨识的局限,往往不能达到理想效果,从而影响他们的观赏体验。
为了降低无障碍门槛,科大讯飞在近6年间组织了“听见AI的声音”的公益活动,与中国聋协及残疾人艺术团共建平台。通过“讯飞听见”提供免费的语音转文字服务、悬浮字幕等功能,帮助听障人士克服沟通障碍。此外,该平台还支持多种功能,帮助听障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无障碍的交流。
对听障人士而言,社会的认知变迁非常重要。过去,很多人称他们为“聋哑人”,这不仅是对其身份的偏见,也剥夺了他们发声的权利。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努力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,如优秀舞者、律所律师、职业滑雪者等。在集体活动中,将平等看待听障群体,不再局限于“听”这个定义,或许会是我们未来更重要的课题。
春晚对于中国人来说,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盛宴,它更是一种团聚的象征。伴随着欢声笑语、热腾腾的饺子,人们在这场盛大的晚会上仿佛能找到家的温暖。央视春晚在技术上的革新,虽然显著提升了观赏体验,但从更深层来说,让我们明白了包容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。通过此次的技术应用,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体,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时代的大潮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