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戏曲研究院和安万剧院,到底是哪个更受老百姓喜爱?

由:admin 发布于:2025-09-07 分类:精彩瞬间 阅读:8 评论:0

陕西戏曲研究院和安万剧院,到底是哪个更受老百姓喜爱?

2024年底,甘肃安万秦腔剧团带着158人的庞大阵容冲进西安城,短短8天演出引爆全城。大明宫万达广场上,几万观众顶着寒风集体吼唱《兴汉图》,谢幕时安万跪谢观众的画面刷爆全网。与此同时,陕西戏曲研究院、西安易俗社、三意社等百年剧团却陷入尴尬:专业演员功底深厚,但票价高昂难亲民;创新剧目屡获大奖,却难掩年轻观众流失的窘境。这场“草根逆袭”与“庙堂坚守”的碰撞,撕开了秦腔传承的残酷真相——当传统艺术遭遇市场化浪潮,谁才是老百姓真正的“精神食粮”?

安万剧团:用生命演出的“秦腔野路子”

在西安土生土长的张叔至今记得那个震撼场景:“安万唱《吴汉杀妻》时,台下哭倒一片。演员光膀子吼戏,台下跟着唱,感觉整个西安城都在哭!”

这种“过瘾”源于安万剧团的“野生”基因:

演员与观众互称“姑舅爸”“姑舅妈”,演出前席地吃干粮、寒冬光膀子吊嗓子,连道具都带着黄土味儿。

坚持不删减经典剧目,1-2小时的完整演出让戏迷过足瘾,对比某些院团“折子戏+商业广告”的套路,网友直呼“这才是秦腔该有的样子”。

通过快手直播带货养活剧团,直播时边唱边卖苹果、土蜂蜜,被嘲“戏没卖完先卖货”,却实实在在帮农民增收60万单。

但争议也随之而来:有人批评其“吼得像吵架”,唱腔缺乏专业打磨;更有人质疑“草根逆袭”是资本运作的结果,演出叫停、网络骂战背后藏着资本操控的影子。

陕西戏曲研究院:戴着镣铐的“艺术贵族”

在戏曲研究院百年剧场的后台,70岁的老琴师抚摸着陪伴自己40年的板胡感叹:“我们追求的是秦腔的‘神’,不是‘形’。”作为秦腔界的“国家队”,研究院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艺术的普遍焦虑:

《迟开的玫瑰》等现代戏获梅花奖无数,但下乡演出票价高达50元/人,被戏迷吐槽“不如买肉吃”。

尝试将《山河诗长安》搬上春晚舞台,却因“改良版”唱腔被老戏迷痛批“不伦不类”。

00后演员坦言“练功苦、收入低”,更愿去短视频平台当“秦腔二创up主”,留不住人的尴尬让王战毅等名家痛心疾首。

当安万剧团的民间烟火气撞上研究院的庙堂光环,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真相:老百姓要的从来不是“艺术至上”的完美,而是“看得懂、买得起、能共情”的温度。

就像西安城东的张婶说的:“安万唱的是我爸我爷辈的哭声,研究院唱的是戏本上的风花雪月。”

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《兴汉图》的潼关唱段能引发万人合唱,而研究院的“创新剧”总显得曲高和寡。

但安万剧团的爆火绝非“救世主”降临。当资本裹挟着流量将秦腔变成“流量生意”,当极端粉丝为地域之争在网络掀起骂战,我们更需警惕:秦腔的根在民间,但绝不能沦为流量的附庸。

正如冀福记所言:“艺术要敬畏,但更要让老百姓触摸到。”

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,不在于争论谁更胜一筹,而在于让研究院的“阳春白雪”与安万的“下里巴人”在碰撞中找到平衡——前者守住秦腔的魂,后者留住观众的根。毕竟,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的盛景,不该只在历史书里。

相关阅读

评论

精彩评论